指尖司法掌上天平 “智慧法院”与你同行
——第一巡回法庭第三期“法律文化讲堂”开讲
为推动“智慧法院”建设升级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法院”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干警运用信息化技术办理案件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5月14日下午,第一巡回法庭举办第三期“法律文化讲堂”,分党组副书记、副庭长胡仕浩主持,深圳法院一线办案法官分享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深圳法院相关工作中的应用经验。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胡志光介绍了深圳法院信息化建设“JEC”模式。他表示,法官处于法院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发应当围绕法官的需求定制,“JEC”模式,即按照“法官+工程师+技术开发公司人员”模式,组建“JEC”项目建设团队,根据一线办案法官业务需求精准开发信息化平台业务功能。他提出,在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只调研、不实干,不能怕困难、不前进,程序的启动比对程序效果的追求更加重要,制度设计比技术运用更加重要,实际应用比运行方案更加重要,群众获得感比自我满足感更加重要。只要领导有决心、法官有耐心,再给当事人以信心,就一定能够推动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法院工作的深度融合。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科技信息处处长范列介绍了单套制探索下的深圳法院无纸化建设情况。深圳法院以全流程全覆盖全要素的电子诉讼为目标,按照电子档案标准设计开发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将从立案到结案各流程节点接收的所有纸质文档扫描形成电子文档,全流程网上流转办理,无纸化办案已经成为深圳法院的工作常态。疫情防控期间,深圳法院以移动微法院应用为执法办案有力抓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更新移动微法院版本40余次,进一步完善了远程阅卷、开庭、调解、电子送达等功能。加大推广和培训力度,对所有法官、法官助理和代理律师进行在线培训,对当事人进行现场注册引导,持续扩大移动微法院的使用范围。深圳法院现已利用移动微法院开庭5000余次、调解1100余次、在线质证2800次、送达100000余次。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唐国林以办理再审审查案件为例,现场演示了无纸化网上办案的全流程。通过登陆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法官可以网上调卷、阅卷、查询商事主体信息、比对证据、开庭、合议、类案检索、制作裁判文书,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可以网上送达、卷宗归档。电子卷宗的生成和应用,大量节约了诉讼各流程节点的办理时间,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案件办理全程留痕,进一步提升了案件办理的规范程度。纸质材料只扫描不流转,确保了卷宗安全。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马玲以《邂逅智能的“她”——深圳移动微法院》为题,分享了该院运用移动微法院进行电子诉讼的经验。该院自2018年11月25日启用移动微法院进行电子诉讼新模式以来,以无纸化立案为契机,在立案、送达、审判等各诉讼流程节点推广使用移动微法院,充分运用移动微法院的在线庭审、在线答疑、在线送达、在线接收、在线调解等功能,通过线下引导线上办理相结合的模式,充分满足法官和当事人全流程掌上办案的需求。
深圳市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郑松分享了在庭审中应用移动微法院的经验,从开庭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开庭使用中出现的情况、开庭后的具体操作等方面,介绍了法官在庭审前后应如何正确使用移动微法院。
经验介绍后,相关人员与一巡干警就最高人民法院移动微法院与深圳移动微法院的区别与融合、移动微法院短信提醒等功能的开发与更新、电子卷宗条形码的形成与管理、标准文书要素的制作与使用等情况进行了互动交流。
第一巡回法庭分党组副书记、副庭长胡仕浩对深圳法院相关同志介绍经验分享心得表示感谢,并就进一步推进一巡信息化建设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新时代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深入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一巡信息化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要对信息化的应用充满信心,更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一巡信息化建设的改革与创新,把司法改革“试验田”中信息化领域的排头兵作用发挥得更加突出。二是信息化建设要以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工作、服务司法管理为宗旨。要充分使用移动微法院等信息化办案平台,真正缓解法官办案压力,致力于为审判工作提质增效。“智慧法院”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每一名法院人的参与,要以司法工作信息化实际应用为导向,让办案人员切身感受到“指尖办案”的便利,努力实现办案效率的提高和司法效益的倍增。三要以强化服务为着力点,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一巡干警应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拥抱现代科技,进一步提升对信息化技术在司法应用中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树立想用、要用的意识,才能推动“智慧法院”建设向可用、管用目标发展。
分党组成员、副庭长胡夏冰、耿宝建,分党组成员、党务廉政专员王蔚东出席活动,一巡干警及深圳市两级法院有关人员近百人参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