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法院资讯 > 地方法院新闻
一纸证明,救活一家企业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发布时间:2025-11-25 10:06:01

  【百姓声音】

  张平(化名)的公司此前卷入了一起建设工程纠纷中,虽然后来已按照法院判决及时筹措资金履行义务,可因案件进入再审程序,法院裁定中止执行,公司支付的款项不能打进申请执行人的账户,公司“被执行人”的标签一直迟迟摘不掉。眼看政府重点项目投标在即,合作方查到相关信息后态度转变,新订单锐减,员工也有了“跳槽”的想法。张平满心困惑:有没有其他方式证明我们已履行义务了呢?


  “中了!我们中标了!”

  10月26日,张平接到了自己公司凭硬实力成功中标的一纸通知书。他说:“感谢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法院及时出具的《信用修复证明》,给了我们企业‘重生’的机会!”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9月的重庆,暑气尚未完全消散,张平攥着一叠厚厚的材料,脚步匆匆走进永川区法院执行事务中心寻求希望。

  “法官同志,求您帮帮忙!‘被执行人’标签一直不摘,投标、谈合作全受影响,公司快撑不住了!”见到承办法官杨帅,张平将材料一股脑铺在桌上,声音里抑制不住焦急。

  杨帅仔细翻阅材料,安抚道:“您别慌,‘被执行人’是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系统自动标注的,再审导致执行中止,案件没有办结,‘被执行人’标签便一直留存在系统中,这是正常的程序,不代表您的公司没有履行义务。”

  “投标马上截止,有没有其他方式证明我们已履行义务,让我们正常参与竞标?”张平的语气越发着急。

  杨帅解释:“如果能够核实贵公司已经全额履行判决义务,且没有其他失信记录,符合信用修复条件,法院可以为你们出具一份《信用修复证明》。这不仅是对信用修复状态的正式确认,更是你们公司重新融入市场、参与正常竞争的重要凭证,有了它,合作方、招标方就能清楚了解你们的守信情况。”

  杨帅立即展开了对张平的公司履行执行义务情况的核查,发现该公司确已履行该案的执行义务,但是系统中还有好几件该公司的关联案件正在审理过程中,为确保《信用修复证明》出具的严谨性,9月12日,杨帅带着团队前往张平的公司实地核查。

  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生产线有条不紊运转;仓库里,工作人员熟练地核对原料储备与出库记录,台账清晰明了……不仅如此,员工考勤表、薪资发放记录都清楚记录了公司的正常运转情况。

  为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杨帅又主动对接工业园区管委会和税务部门,调阅公司近半年的纳税报表与进出口数据。

  报表上稳定增长的纳税额、从未间断的订单记录,都清晰地证明:这家企业不仅合规经营,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完全符合信用修复的条件。

  核查结束后,杨帅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总,合议庭迅速召开研判会。会上,大家围绕企业履约情况、经营现状、失信记录查询结果等展开讨论,一致认为:张平的公司已完全履行法院判决义务,无任何其他失信记录,不能让企业陷入发展困境。

  随后,法院立即启动针对“已履约但因程序问题无法结案”案件中的被执行人信息屏蔽机制。

  第二天,杨帅带着一纸《信用修复证明》上门,上面赫然写着“已履行全部义务,依法屏蔽被执行人信息”,还印有法院的鲜章。

  “有了这份‘官方认证’,我们投标、谈判的腰杆都硬了!”言语间,张平自信满满。凭着这份《信用修复证明》,张平的公司顺利参与了政府重点项目投标,并凭借实力成功中标。

  一份薄薄的《信用修复证明》,不仅挽救了一家企业,更传递出司法机关的司法温度与责任担当。这是人民法院在个案中践行司法为民、保护市场主体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战略部署的基层响应,是以法治力量护航信用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记者 刘洋 通讯员 张碧娟 王梦茹

责任编辑:韩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