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法院资讯 >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

为青春护航与法治同行

——“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未成年人普法活动(第六场)侧记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发布时间:2025-11-27 08:45:35

  金叶铺洒,秋意正浓。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礼堂里,座无虚席。一场以“孩子的建言献策网络安全听我说”为主题的未成年人普法活动即将展开。

  11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民一庭、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主办,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承办的“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未成年人普法活动(第六场)在各大媒体平台同步播出。活动通过以案释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出立法建议、宣读自治规范、发布典型案例等多元形式,送上了一束护航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法治之光。

  法治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护身符”,也是青春征途上的“指南针”。从网络空间到现实法庭,从案例剖析到立法建言,法治的种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悄悄播撒。

  筑牢网络“防火墙”

  ——从微视频,照见“屏幕之后”

  活动开场,三部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微视频《网络上的“账号漏洞”》《画布上的“阴云”》《AI守护者》,分别聚焦网络内容分级、网络暴力防范、人工智能使用安全等热点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全国人大代表盛弘、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徐世亮、B站UP主欣小萌受邀担任“法治向导”,带领孩子们直面网络风险案事例,学习法律知识。

  “现在很多平台都说有‘青少年模式’,有‘年龄验证’,要建立‘防火墙’。但这些验证,真的起到作用了吗?”大屏幕上,B站UP主欣小萌在愚园路法治文化街区向身边的法官发问。她的问题,也是台下许多孩子心中的疑惑。

  微视频《网络上的“账号漏洞”》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学生小华用成人身份证注册账号,结果刷到血腥暴力内容,深受影响。“如果你看到这些不良信息,会怎么办?”视频中法官的提问刚落,现场就有学生举手:“我会马上关掉”“我要告诉爸爸妈妈”。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周昕看完视频后说:“网络内容分级太重要了。”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的陈盈帆同学则提出建议:“注册和登录时都得扫脸,不能只填身份证号。”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李则简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即便用真实身份注册,还是刷到了标注“12﹢”却含有动物解剖画面的视频,“看完后我整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上海高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审判员陈卓雅接过话题,告诉大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有明确规定,平台必须落实“真人验证﹢分级匹配”,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分级内容。共青团长宁区委书记郭文瑞补充道:“网络分级是孩子的‘数字防护栏’,政府机构也要加强监管。”

  紧接着播放的《画布上的“阴云”》,讲述了一个更贴近校园的故事。热爱画画的毛毛遭到同学豆豆的网络诋毁,陷入“网络风暴”。法官当庭宣判:豆豆的父母删除言论、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还要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看到这里,台下安静了。盛弘对孩子们说:“网络欺凌不是一句‘开玩笑’就能带过的,年龄小不是逃避责任的挡箭牌。我们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要时刻提醒自己,绝不做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和旁观者。”

  第三个视频《AI守护者》则把目光投向新兴技术。学生贝贝在一款看似无害的AI应用里,因轻信与好奇,不知不觉间就将个人隐私暴露无遗。

  面对这类现实问题,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为观众们介绍了一份自主完成的《中学生人工智能产品使用调研报告》。“我们调查发现,超过70%的同学日常会接触AI工具。近一半的人从不仔细阅读隐私条款,直接勾选,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就把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出去。近三成学生承认依赖AI解题,部分学生直接提交生成内容。”

  一连串数据发出沉甸甸的警示,家庭教育指导的强化、孩子隐私意识的提升、APP平台的设计规范与监管机制的完善,都是不容回避的重要议题。“让人工智能服务成长,而不是在技术中迷失。”徐世亮补充道。

  三个视频,三种风险,让孩子们对网络世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家是第一个课堂

  ——从家出发,播下法治种子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奠定了他们一生的品格与价值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对孩子的未来有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在随后的家庭教育指导环节,上海市长宁区妇联兼职副主席、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负责人梦晓和家长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了自己的工作体会:如何用科学又贴心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们送上更温暖、更有力的法治保护。

  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转变。“以前我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紧张,直接没收,结果他偷偷用同学手机上网。”后来,她选择和孩子一起设置“青少年模式”,每周安排“家庭网络安全时间”。“现在孩子不仅会主动避开不良内容,还会提醒同学不要随便透露家庭住址。”她欣慰地说。

  梦晓对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她说,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双向成长”,家长既要做好“监护者”,也要当好“同行者”。“用‘共同学习’代替‘单向禁止’,用‘耐心倾听’代替‘指责批评’,这样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牛思淼同学从学生的角度发声:“我们希望家长多信任我们。我们上网不只是为了玩,也是为了学习和与朋友交流。”她讲述了自己在网上遇到陌生人索要手机号时,妈妈陪她一起学习网络空间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从那以后,我更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了。”观众席间,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凝神细听,脸上流露出若有所悟的神情。

  随后,大凉山妞妞合唱团与上海市长宁区适存小学的同学们共同唱响了未成年人普法主题曲《脊背上的光》。清澈的歌声在大厅流淌。歌声里,一份份法治的“礼物”被郑重送出。最高法、上海高院、长宁区法院精心编写的未成年人保护纪实普法书籍被送到学生们手中。厚重的书籍与空灵的歌声交织,法治的温暖与力量,在此刻汇聚成最动人的风景。

  定位未来“指南针”

  ——多方聚力,点亮成长灯塔

  作为连接国家立法机关与基层群众的桥梁,虹桥街道与长宁区法院分别肩负着全国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职责。承载着这份使命,长宁区法院于2023年4月创设“菁菁议事厅”,将话筒直接递到未成年人手中,倾听他们关于法治建设的真知灼见。

  此刻,建议化为行动。在立法建议提出环节,长宁区法院院长徐世亮、虹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季凌芸、上海市延安中学学生代表佟嘉和共同走上舞台,提出反网络暴力立法建议。

  徐世亮建议法律明确网暴行为的量化认定标准;季凌芸提出平台要建立全流程治理机制;佟嘉和则代表同龄人呼吁:“对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暴力的,需要适当降低行为的认定门槛,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随后,《智享未来自律守则》在上海高院副院长王光贤与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梁元同学的共同宣读中发布:“守智能边界,独立思考不偏航;辨信息迷雾,控时善用不沉迷……”

  “今天,我们把这束光带回长宁,意义格外深远。”最高法新闻局副局长姬忠彪说。法治宣传教育法的正式施行,为“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提供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为回应数字时代的新挑战,加强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本次活动特别设置权威发布环节。姬忠彪介绍,最高法发布三个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违法犯罪惩处典型案例,强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以司法之力织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网。

  “这些案例体现了三个特点:突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网络保护、突出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规范、突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与预防。”最高法民一庭副庭长蔡金芳表示,人民法院将以坚实的司法履职推动“六大保护”协同联动、融合发力,为守护社会安宁、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案例发布后,现场开启了庄重的承诺仪式。在场的学生、家长、老师和法官们郑重执笔,在承诺手板上留下签名,为孩子们送上“好好长大、安全上网”的温柔守护和暖心期待。

  “孩子们化身法治建设的参与者,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姚建龙表示。

  活动尾声,歌手多亮与学生、法官代表一同唱起少年审判主题歌曲《少年飞扬》。歌声落定,法治入心。离场时,孩子们仍兴奋地交流着今日所学:“我知道了遇到网络暴力要保留证据”“以后用AI产品要注意隐私保护”……这些清脆的童声,正是法治精神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声音。

  见习记者 孙陈亦

责任编辑:韩绪光